这是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特别是对于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来说,很容易就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不知不觉中偏离方向,陷入迷茫中。要知道,现在一个普通人一年接收的信息量也能多于千年前一个人一辈子所接收到的知识量。
如何从繁杂的信息中抽离出来?把被动的接受信息改为自己主动,如何把信息转化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去完善它。如果不经常自己思考,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容易进入一种头昏脑涨却累而无货的状态。
最近了解了一下概念,人类的大脑是为了思考为了存储而设计。我们的记忆并不是直接存储,而是经过思考转化以后再存储,所以记忆有些时候是个相当主观的事情,所以有时候同一事件经历者共同回忆一件事时,却相差万里。
大脑喜欢有规律,可联系的事物,当你新接触的信息能与现有知识体系建立更多连接,这些信息越容易被记住。所以系统、有体系的去获取信息,效率会更高。比如说带着一个问题去获取信息,很容易有单点拓展到面,但是如何把这一面的知识体系化,这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个好的问题,可能会直接命中一棵知识架构树的主干,可以非常有效率的帮助建立这一知识的树状结构。这就显示了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牛人的厉害之处在于把握问题的关键点。
信息繁杂,把握重点提取总结的能力亦是非常重要,如何把信息量大批减少而信息熵值少量降低,值得去思索。
前面提到知识树,如何全局的检索自己的知识树,让自己有全局看问题的能力,又可以跳入到某些具体知识中,用其解决实际问题?思维导图是一项不错的工具,可以较清晰的把信息展现出来,有利于大脑的思考。但请想清楚一点,工具只是工具,代替不了思考。
不同的人有各自管理信息的方法,除了上面提到的思维导图,身边有的朋友会通过给自己发邮件的形式来记录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有的则是通过印象笔记,都可以方便的使用关键字检索。重要的是,给大脑腾出空间,好让它有思考的带宽。
不同的人,接受不同的信息,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当有时候好奇事情为什么会这样发展,一定要去寻求前因。在此过程中,请保持逻辑清晰,不要因为前因而影响对后果的判断,保持独立性。往往有些时候无知的善良的危害性大于存心的坏事,但好多人却会更看重动机而非事情造成的后果。
如果有些时候和别人谈不到一块去,很可能是因为信息重叠度不高,信息层面差别太大,一旦发现,理智的做法是暂停这方面的讨论,不然争执不可避免。
就先这样吧,我去刷微博了。